蚂蚁集团暂停上市

“蚂蚁集团暂停上市”必然会载入2020年财经新闻的大事记。

—— 2020年11月

为何规模最大的IPO戛然而止?

  1. 史上最大IPO登陆A股和港股
  2. 上海外滩金融峰会,马云大批监管层
  3. 四部门联合约谈管理层
  4. 蚂蚁暂停上市

在2020年10月21日,证监会发布消息同意蚂蚁集团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股票代码688688。

公告显示,本次A股初始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16.71亿股。目前,已有投资者签署了战略投资者认股协议。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将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本次发行上市的战略配售,认购7.3亿股。此外,易方达基金、汇添富基金、华夏基金等多家支付宝签约的基金均有参与。多家券商对其进行了估值,预计将在2万亿人民币左右,使蚂蚁上市成为今年最大的IPO[1][2]

然而,上市前夕,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缔造这个商业帝国的核心人物发表了一番言论[3],毫不顾忌的讽刺了当前的银行,监管体系。字字珠玑,好不快乐。主要观点如下:

  • “中国没有金融系统风险,而是有没有金融系统的风险”、

  • “当前银行依然是当铺观念,没有信贷思维”、

  • “当前的监管部门,管的过多,监的太少”。

接下来便是”四部门联合约谈管理层”[4]

据中国证监会消息,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但具体约谈的内容并未披露。对此,蚂蚁集团回应表示: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与相关管理层接受了各主要监管部门的监管约谈。蚂蚁集团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本来完全定好的计划戛然而止,港股上市的认购股票全部退回给投资者,A股上市的则暂停半年上市。

金融创新or加强监管?

理论上讲,作为一个在创办支付宝之初就讲到“只要国家有需要,支付宝会随时上交国家”的人,马云不太可能意识不到发表如此言论的风险。上海金融峰会,台下做着的都是各个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的知名人物。在公开场合对整个国家金融体系展开如此猛烈的抨击,似乎不太合理。作为简短两句的调侃,引发讨论和思考还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演讲就过于严肃了。根据视频的情况,这段演讲并非马云的即兴演说,而是时不时的去看手中的稿子。可以认为,这段演讲是马云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做出的决定,而非逞口舌之快。那么,这意味着演讲之前,在蚂蚁集团内部、甚至跟有关部门也有过讨论,最终集团还是决定在这个场合发出自己的声音。具体是集团内部的哪部分主张发表如此言论那就不得而知了。

事实上,在10月31日,《金融时报》就转载刊发《关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几点认识》直指蚂蚁集团的问题[5]也即是,关于”是加强还是放松对蚂蚁的监管”的讨论并非出现在上海金融峰会之后,而是之前就一直在持续,只是没有拿到台面上。在峰会之后的11月2日,也就是四部门约谈的同日晚,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6]。该意见全文共15页,7000字左右,不太可能是半天时间能够完成的工作量。换言之,这个规定可能在峰会之前就已经发给过蚂蚁集团征集意见,从而引发了管理层的内部讨论。可能出于对规定内容、或者规定出台时间的不满,不得不提前的放到台面上讨论。

对规定的不满主要来自两股力量。第一个是蚂蚁集团上市的受益人,他们有着极大的动力去推动变更监管方式。这些人不仅仅包括蚂蚁集团内部员工,还包括众多的基金与外部投资人。与私来讲,这部分人期待从蚂蚁集团的金融模式中分一杯羹,不管是短期的上市变现,还是长期的蚂蚁金融的发展愿景。于公来讲,这些人则主观上希望改变现有部分落后的监管方式,希望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效率。

这是监管方与金融技术创新方的角力。金融技术创新是中性词,就算善意的理解,新的技术也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问题,更何况还有许多希望通过技术绕开监管。每当出现新的金融技术或者制度,相应的监管制度需要随之调整。因此,监管制度往往落后于金融技术创新。因此,光从这个角度讲,马云演讲没什么问题。但是,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并非只有蚂蚁集团内部。可以认为,支付宝的创立和发展不仅仅是纯市场行为,很有可能是来自体制内意识到同样问题的人。是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才创造了中国的移动支付的繁荣。因此,马云才能说出那句“只要国家有需要,支付宝会随时上交国家”。

蚂蚁金融产品的优缺点

蚂蚁集团的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

  1. 支付宝(支付平台)
  2. 余额宝(货币基金)
  3. 花呗(信用卡)
  4. 借呗(小额贷款)

支付宝的价值(2008年)。

支付宝表面上看是个简单的支付工具,直接连接用户与商户的虚拟转账程序。但实际上,它一直都是都是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没有支付宝以前,客户银行卡上的钱直接转账到商户银行卡上。只涉及到客户与商户的两方。因此支付宝是面向用户、商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在最初并不广为人接受。那时候最可靠的只有银行或者储蓄所,涉及到交易付款只能通过刷卡、转账。这样,远程交易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如果是先款后货,那么客户对货不满意要求退款,银行并不负责帮忙追溯转账。如果是先货后款,那买家拒收也同样造成卖家损失。因此,这时候亟需一个中间平台来保证交易。这个中间平台就是支付宝。买家先把款项转给支付宝,相当于货款先放到中间人那里。如果买家收到货满意,则通知中间人付款。不满意则先退货,然后需要卖家同意退款。有了这个中间平台的保证,那交易就有保障得多。这就是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价值。

余额宝的价值(2014年)

余额宝的名字听起来跟支付宝很像,但是完全是两种东西。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普遍被认识到“余额宝”是货币基金。余额宝在2013-2014年左右的年化率可以达到6%,而且可以随存随取。相比于当时银行的活期存款只有0.35%,足足高了近20倍利息。而且,在网络平台上,不管存钱还是取现都非常便捷,不需要跑去银行柜台。这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同时,余额宝还整合了淘宝,可以直接通过余额宝付款。既不耽误存款利息,也不影响使用。相比于原有银行的管理体制,对小额的个人用户而言是巨大的便利。虽然现在余额宝的年化率已经降至1.7%左右,但是依然接近与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而且远超银行的便利程度,依然具有巨大优势。对市场而言,通过零存整取的方式也极大的盘活了市场资金的使用效率。余额宝体现了金融技术创新的价值。通过余额宝,还教育了中国极大部分的用户群体的理财理念。同时,支付宝界面便利的基金申购入口,也同样比银行更具有优势。

花呗的价值(2016年)

花呗,名字简单,就是花呗!说到底,它既是小额信用卡。虽然支付宝当时可能没有信用卡的牌照,但是花呗基本上实现了信用卡的功能。相比以往银行信用卡繁复的申请手续(填表、资格审查,寄送卡片),繁琐还款方式。花呗无须任何手续即可实现小额度的先付后还功能。具体而言,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对客户的信用审查比银行更高效,可能也更准确,手续更简单,使用也更方便。二、极大的扩大了用户基数。花呗体现了金融技术创新的价值。如果说要赋予花呗有罪,说它倡导了消费主义,那信用卡同样也有罪。借贷应该是一项基本权利,个体可以拥有自己的信用,而不仅仅是按照银行认可的信用体系。

借呗的价值(2018年)

借呗相比于花呗更进一步。如果说花呗是信用消费,而借呗则是信用贷款。借贷的钱不再局限于购物,还可以取现,用于其他用途。借呗便捷的手续使得使用资金的难度大大降低。以往如果个人用户要借贷资金。一个办法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这个办法的麻烦之处不用多说,很多都是借钱了就没朋友。第二个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银行的贷款手续需要提供复杂的申请材料,还需要提供抵押物,还要漫长的审核过程,对很多人来讲都不太现实。借呗的出现,则大大的简化了贷款手续的难度,通过审核信用,在几分钟内即可放贷,同时利息则是按天计算,随用随还。这个技术创新,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的资金流转速率。现代金融是信贷金融,信用即资本。从这个角度讲,借呗相比于银行是巨大的进步。

如果说借呗有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它对贷款利息的说明没有提供足够的警示”。借呗的利率一般是按照天算约万分之五每天,看起来很低,但实际上年化率可达到16%,接近与高利贷的标准。如此高息的贷款,只适用于短期的资金周转,绝不适合于长期借贷。而借呗在用户使用时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警示。低门槛的审核服务了更多人,但是也不能不顾用户的偿还能力。

马云在上海金融峰会上的几个发问有道理吗?

  1. 中国没有金融系统?
  2. 银行是当铺思维?
  3. 金融不仅需要大江大河,也需要小溪湖泊。
  4. 银行一直在规避风险,没有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
  5. 监管体制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从以上分析蚂蚁金融的四个产品,可以说蚂蚁金融在移动支付、基金理财、信用卡、小额借贷这四个业务上都走在了银行前面。在过去这么多年,银行基本上以服务大客户为主。对人数众多的小额用户,银行并没有丝毫觉察到他们的需求与力量。也许对银行的大客户,VIP客户而言,以上的所有功能都很便捷。但是,小客户在银行眼里几乎等同于透明。时至今日,银行的移动支付依然不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便利,基金与储蓄不如余额宝便利,信用卡的审核也不如花呗便利,小额借贷不如借呗便利。

银行,的确尽职的完成了它的任务——为中大型企业融资,提供储蓄、流通、借贷等服务。但是这种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忽略许多小额用户的需求。这么多年了,银行的柜台越来高端,网点越开越多,但是在金融产品上却没有为不同的客户群体量身定做。不管是多小额的贷款,都需要于千万贷款一般的材料和审核。不管多小额度的信用卡,一律按照大额风险管理的思维来审核。这就是演讲中讲的“金融不仅需要大江大河,也需要小溪湖泊”。大型企业有融资的需求,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户同样也有融资的需求。这些群体更像是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

统一都按照面向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面向小额用户,注定是行不通的。尽管通过反复的流程降低了风险,但是也扼杀了许多创新的可能性。在银行排除自身风险的同时,整个社会的资金流通效率则大大的降低了。风险不在银行内部,在整个体系,是系统活力降低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马云敢向银行发起质问的底气。蚂蚁金融确实通过技术创新满足了社会广大人民的需求。把以往被银行忽略的用户需求给发掘了出来,是金融创新价值的体现,是更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

金融创新给人以公平?

马云的演讲犯了什么错?

在蚂蚁集团暂停上市之后,各大平台上都迎来了幸灾乐祸嘲讽的声音。从广大的吃瓜群众,到懂金融政策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员都急冲冲的上去要踩一脚,恨透了的资本家。似乎一下子都忘记了移动支付带来了怎样的便利,电商给中国带来了多少经济活力。事实上,马云的发言,就它本身而言并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在于它的发言可能隐藏着对技术创新的美化”

尽管它的发言直接了当的表明了蚂蚁金融服务的优势和价值,也指出了银行落后的体系和思维,监管的不恰当与不得体。但是,这并于意味着就需要放松监管。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也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方式。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讲,这些监管是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但是,考虑到监管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金融活力与资金使用效率,还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稳定程度,因此二者的考虑视角是完全不同的。例如,这两年校园贷引发的一些事件,支付宝广告中的中年人给女儿过生日,都丝毫没有考虑过这种金融模式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均等的机会or 家长式管理?

显然蚂蚁的金融创新为许多人原本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的人提供了更低门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但是这种均等的机会并没多所有人都是良药。许多人受限于自身的风险掌控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经验水平,难以合理的评估这些服务对自己的价值和风险。尽管这种创新破除了原本旧式银行只服务大额客户的不平等,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看似均等的机会,但是在整个均等机会下,有些人依然无法从中获益,反而受害。中国家长式的管理,就是为这部分群体提供了一个修正——“既然你们不能分辨机会与陷阱,那就不给你们选择更好”。这种思维方式不能说好或者不好。就像家长看待小朋友,既然刀具是锋利的工具,你们用不好就别用了。

争议就在这里:是不是小朋友,不是家长说了算。小朋友自己也迟早要为自己负责人,家长也有教育和惩戒小朋友的责任。监管需要与时俱进。所以,四部门约谈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非常精准。创新是需要的,但是要稳妥;监管是必要的,需要共同进步;金融不能只管创新,还是要服务于实体。还要让所有人都能共同受益。